潘魯生:通過好的創意和設計,實現民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024年5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博物館新館/潘魯生民藝館開館,是一家體現農耕時期民眾匠作智慧、設計思想和造物美學的民藝博物館,館中設有農事器用、手藝營生、車行舟進等10個展覽單元,包含萬余件藏品,全部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潘魯生捐贈。
2020年潘魯生調研高密木板年畫(潘魯生供圖)
走進民藝館展廳,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一幅“潘魯生田野調研地圖”,上面密密麻麻地標注著潘魯生曾經的田野調研點位和項目:黑龍江綏棱縣剪紙工藝,海南黎族織錦工藝,山東威海東楮島海草房營造工藝,西藏拉孜縣覺囊派唐卡繪畫,臺灣新竹玻璃工藝……潘魯生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潘魯生1980年考入山東工藝美術學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前身),第一次看到山東民俗用品“大魚盤”時,他被深深吸引,“民間藝人簡練的幾筆,畫出一條如此生動的魚,它既不是具象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意象的。”他對民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深入了解民藝,田野調研必不可少。“首先要走進田野、走進民間、走進百姓,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文化方式和審美方式,才能從學科和專業領域去重新梳理。”潘魯生認為。1986年,潘魯生被借調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史編輯部,這期間他發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野獸派等現代藝術思潮,都在吸收不同民族的原始藝術和民間藝術。潘魯生認為,人類的童年對應原始藝術,人的童年對應兒童藝術,文化的童年可能對應民間藝術。1993年,潘魯生考入著名藝術學、民藝學研究專家張道一門下,攻讀博士學位。20世紀80年代,他曾經向民俗學泰斗鐘敬文表達過疑惑:為什么中國民間文藝學建設光有“文”,大量從民間文學的角度展開,“藝”的成分卻很少,特別是廣闊豐富的民間生活方式、民間工藝、民間美術沒有得到系統全面的整理研究?當時,潘魯生對民間工具感興趣,認為工具是人類文明、人類審美的一個起點,不過導師卻給他布置了一項任務:思考中國民藝學的學科建設問題。潘魯生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學科框架、學科構成、研究對象,把學科建立和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等問題。“一個學科的建設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它要求相關學術背景和學術成果的積累。”此外,他也研究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深入了解了日本學者柳宗悅提出的日本民藝學,從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角度思考民間藝術。對相關學科和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充分地學習和認知,才使得中國民藝學有了一個初步的框架。
中國的民間文化遺產很大程度上植根于鄉村,尤其是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形態,在生產力長足發展、城鎮化持續推進的當今中國,潘魯生認為,民藝是城鄉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其中的民藝紐帶,仍然非常重要。民藝是城鄉文創產業的內容驅動力。民藝中的形象、色彩、主題等,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內容。民藝是民族美育的重要內容,是構建中國設計、中國風格的重要基礎。潘魯生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既是民間文化藝術的積淀和傳承,也是當下的認識和保護,更關系未來發展的可能。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和保護機制為民間文藝提供了官方的認可和支持,其培訓課程、傳承基地等幫助民間藝人和傳承人傳授技藝,確保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得以延續;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提升了民間文藝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知度,不僅有助于提升公眾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還為民間文藝的市場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此外,潘魯生對AI的發展十分關注,他認為,當前亟須解決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轉化和應用問題,應當抓緊建設中華藝術語料庫,使之成為全球語料庫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作為創造性資源得到充分應用和創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