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kw00c"><sup id="kw00c"></sup></ul>
  • 人民網
    人民網>>靈境·人民藝術館

    藝術地展現文化遺產魅力

    梅嬌寅
    2024年07月25日16: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如何讓大眾對文化遺產產生更生動具象的認知,提升游覽的趣味性、藝術性?這給藝術創作者帶來了新課題。

    “舞態良渚”是舞蹈工作者2018年發起的良渚申遺社區藝術教育項目,歷時6年,共創作7部沉浸式作品,包括《良渚符號》《良渚之賦》《豐收樂舞》《瑤山雅集》《莫角山雅集》《博物院雅集》《大屋頂雅集》。

    以作品《良渚符號》為例。創作者從文物符號解讀入手,選取良渚博物院最具代表性的陶罐及其刻畫符號,提煉其中的文化元素,以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方式來表達。

    除了舞蹈動作的編創,與文化遺址環境交融的場景設計也是增強互動體驗的要素。作品《豐收樂舞》選取良渚遺址中埋藏炭化稻谷的池中寺糧倉遺址及其周邊的稻田區域,融合舞蹈、音樂、裝置藝術,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度設計場景路線和互動方式,營造沉浸式、趣味性的體驗。

    我們還將提煉的文化元素轉化為創意課程。在學校、博物院、藝術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等地開展,這些課程尤其受到孩子們和家長們的歡迎。一位良渚文化村社區的媽媽說:“以前‘良渚’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名字,但經過這段時間和孩子一起參與活動,‘良渚’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通過舞蹈呈現,文化遺址的概念走出了物理空間,走進日常生活。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在對良渚遺址地進行評估時,對該項目促進文化遺產融入當地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構建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和諧共生的文化氛圍做出了高度評價。

    良渚遺址與大地灣遺址分別為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最重要的大型聚落遺址。近日,我們參與《天水之門》4D電影的拍攝,以大地灣遺址的出土文物及考古場景為創作題材,從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文化、文字符號及宮殿式建筑中獲取素材和靈感。拍攝過程中,根據考古報告中的數據,我們復原搭建了中國最早的原始宮殿建筑場景。舞者們手持繩紋陶鼓,圍著篝火載歌載舞穿梭于“宮殿”之間,將折疊的文明時空打開,鋪陳在觀眾眼前。影片用舞蹈語言打開“天水之門”,成為表現文化遺產的創新嘗試。

    藝術創作為文化遺址的多元闡釋開辟了新的空間。這樣的實踐仍在繼續。

    (作者為“舞態良渚”項目負責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5日 20 版)

    (責編:葉偉、劉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