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kw00c"><sup id="kw00c"></sup></ul>
  • 人民網
    人民網>>靈境·人民藝術館

    王波:利用數字化形態讓非遺文化更廣泛地保護和傳播

    2023年01月10日10:51 | 來源:靈境·人民藝術館
    小字號

    1月6日下午,由人民日報社金報電子音像出版(北京)有限公司、中國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協會、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元宇宙場景下的傳統文化數字認證研討會”舉行。本次研討會邀請國內文化藝術領域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共聚一堂,圍繞元宇宙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如何創新性表達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中國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波表示,要利用數字化形態讓非遺文化得到更廣泛、更長久地保護和傳播。

    王波認為,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保住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性就是留住中華民族的根。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在數字化場景下,以“非遺”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豐富,亟待數字化開發。

    談到數字認證對“非遺”保護的意義,王波表示,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給“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帶來了全新機遇。其“唯一性”使得非遺文化數字化后,上鏈生成的數字憑證實現了非遺文化的數字傳承。而其“可追溯性”有效保護了創作者的版權和用戶的權益。中國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協會設立了“數字資產與網絡安全專委會”,開展數字資產相關標準制定、建立數字資產動態備案與認證平臺、建立全國數字資產風險監測平臺。對于非遺文化的數字認證,將從內容采集到確權、加密、保護,再到商業賦能、商業轉化,一站式用數字技術賦能非遺文化的轉化與發展。

    “非遺的核心是‘傳承’,它需要走近大眾,走近年輕群體,快速滲透到年輕人認知與感興趣的領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利用數字化形態讓非遺文化得到更廣泛、更長久地保護和傳播。”王波說道。

    (責編:葉偉、連品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